首页
下载应用
提交文章
关于我们
🔥 热搜 🔥
1
1
2
法明传[2024]173号
3
中共中央
4
起源 解读 龚
5
写小说
6
妈 分享 回
7
赵紫阳
8
中美友好合作故事
9
南京李志
10
123456
分类
社会
娱乐
国际
人权
科技
经济
其它
首页
下载应用
提交文章
关于我们
🔥
热搜
🔥
1
1
2
法明传[2024]173号
3
中共中央
4
起源 解读 龚
5
写小说
6
妈 分享 回
7
赵紫阳
8
中美友好合作故事
9
南京李志
10
123456
分类
社会
娱乐
国际
人权
科技
经济
其它
市管干部“龚书记”免职迷局
法明传[2024]173号:1月1日起,未用示范文本提交起诉状,部分法院将不予立案
法明传[2024]173号:1月1日起,未用示范文本提交起诉状,部分法院将不予立案
2025.1.1起,全国法院全面推进应用民事起诉状、答辩状示范文本(附下载链接)
法明传[2024]173号:关于加快推进起诉状、答辩状示范文本全面应用工作的通知(附下载链接)
生成图片,分享到微信朋友圈
查看原文
其他
“用摄影写诗,就是这样”。
Original
阿改
象外
2024-08-30
👆懂不懂艺术都能看懂的象外
花甲瑞瑞,独白系列
网友“
花甲瑞瑞
”,其实素昧平生,但在网上一看到他的照片
(可谓算法良善的那一面)
,便觉得亲切——
是因为看起来像山本昌南吗?我对山本昌南并不了解;
是因为有画意摄影的滋味吗?也不见得,况且,画意摄影的沙龙底子,我其实有些戒备;
是因为它们黑白、泛黄的底子吗?如此富于年代感的影像已经够多了。
那么,也许是因为,它们说不清道不明吧。
换而言之,
它们非常“心理学”
(很奇怪的一个挪用)
,
勾起我的某种联想、沉醉、通感,偶或让我想起李叔同的“长亭外、古道边”——一种乐音形成的共鸣
。
不妨随手放几张图,让大家也体会一下:
它们是可辨的,并未堕入完全的抽象;但创作者将它们都提纯了:山、水、草、木、明月与飞鸟,仿佛各自嵌入不同的纤维层中——如同细密的宣纸,承载了被摄物的重量,又如同拓片,在平面中凹凸出形体来。
那些光,尤其吸引我。绚烂的,闪耀的,倏忽而逝的,光锤炼在物上,发出轻薄的脆响,影像,连同大音希声,被机械/电子记录下来
。
是的,令人惊讶的是,花甲瑞瑞说,这里的图像,半数以上都是手机所摄,经由后期成为现在的模样。
他喜欢郎静山——民国最负盛名的画意摄影家之一,也是后期暗房的绝顶高手,但花甲瑞瑞与郎静山毕竟不同:如果说后者是在用摄影拼贴出古体诗或古体诗里的诗情画意,花甲瑞瑞,一位来自潮州的80后,捕捉的则是别样的气息——
有古典的韵致,兼有现代主义的加持,乃至更接近自然主义的洁净无垢
。
我并没有更多的大道理要讲,关于他个人的故事也了解不多,下面,还是请大家看作品和小问答吧。好的作品,也许是不应该讲太多的。
象外 x 花甲瑞瑞
〇 :自我介绍一下?
R :
我是广东潮州人,名字里有个瑞字,因为喜欢吃花甲,被我老婆取了个名字叫花甲瑞瑞,我觉得也挺好,就用它作了网名。
〇 :记忆犹新的小时二三事。
R :小时候比较野,顽皮捣蛋的那一类,母亲也不怎么管我,从小很自由地长大,
尽管各种人来疯,但内心一直有对宁静的追求
。
我记得我喜欢坐在家门口看云,尤其在暴风雨来临之前
。它像一种澎湃的能量,整个天空变成一副巨画,这个时候的云非常美,气流、空间、颜色,都在不停地流动和变化,我的整个内心,被这种宇宙能量包裹,很安静,天空似乎知道我在想什么,我能够对它倾诉,和它聊天。
〇 :什么时候开始拍照的?刚开始拍摄的时候,有什么经历和故事?是怎么转到现在这种风格的?
R :2012年在广州一家公司负责平面广告,工作需要拍一些产品图,这才开始接触相机,一下子就深深地粘住了,从此相机不离手。很喜欢荒木经惟的作品,还跟朋友学拍人像,和他一起开了个摄影工作室。这个朋友一直为北京曦烽社的张曦着迷,经常给我看张曦的作品,讲得热血沸腾。我看了也很喜欢,有一天,我决定去曦烽社学摄影。
这个决定太突然了,我这朋友一时半会差点没能消化,因为他喜欢张曦很多年,但从没想过要去北京找他学习。我接触张曦的作品几个月,就决定要结束广州的摄影工作室,去北京曦烽社学摄影,他当时都傻眼了。
2014年初进入曦烽社,算是我真正摄影之路的开始
,我有位老师见弓,是他让我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摄影。当时学习的是人像摄影。
人像摄影一直是我的摄影主题,但后来阴差阳错被一所寺院聘用去做摄影师,也开始拍些日常景物,
我发现很多景物很吸引我,它们的姿态、细节,静静地看着它们,能感觉到它们发出的声音,很想跟它们交流
。寻常事物看似不显眼,但其实有其内在美的逻辑,要看它遇到什么样的人,与什么样的精神世界对接。
人像摄影束缚度比较大,它需要各种关系配合,创作机会很受限制,但生活日常景物,取之不尽,源头无限,创作起来没有瓶颈,我享受这种自由。
至于现在的风格,则是跟着心里的感觉走,我都不知道自己是什么风格,以后会变成什么风格我也不知道,随心所欲,自然而然。
〇 :你会如何概括自己的创作?有统一的主题或逻辑吗?
R :
用摄影写诗,就是这样
,不刻意追求某一种表达,自然的状态就是随时变化,自由自在,不受束缚,不讲逻辑,不讲理,以这种状态去迎接“神”的到来,
如果一定要有个主题,那就是灵影
。
灵影系列之一
作品是受能量主导的,我们内在有很多能量,有些是已知的,有些是未知的。在创作的时候,已有的观念会使你倾向于吸收那些同频的能量并传导到作品中,这就导致了作品的局限性,作品里永远只有你内在的部分能量。
而当把脑袋的观念清空,传导出来的能量就是随机的,往往这些未知就能打破你作品里的局限性。我认为这时候的作品才是真正的你,你会惊讶,很多出来的画面都是你没见过的,你创新了,你创作出了更像你的作品,无论好与坏。
有些人说我的一些作品像版画,有些像宋画,有些国画,可是我对画画一无所知,也从来没有去看过画作
。
我觉得
当一个创作者,到了对工具游刃有余的时候,就不要再去外界吸收别人的东西,而是应该“闭门造车”了
。要往内去寻找,把自己未知的能量激发出来。
〇 :虽然器材不重要,但还是好奇想问问,器材和技巧相关的,是用胶卷拍摄的吗?还是数码后期?
R :
现在的成片里有70%的片子是手机拍的
,以后会更多。很多片子都是生活里无意当中拍下来的,很少带着目的去某个地方拍照,所以平常都不带相机出门。而且带相机太麻烦了,追求画质也不是我的目的。手机太好了,很方便。一般我都是拍完数码再后期,
前期是骨骼,后期是血肉,在后期时我可以把我的精神世界传递到影像中,让一张照片更像我
。
〇 :总体来说,为什么会选择这种黑白或发黄的影调?
R :怎么说呢,彩色的影像很难击中我,或者说我拍的题材用黑白更能表达我。
我用黄调,是觉得柔软、诗意、平和,像是一种朝圣的色彩
,是心灵的一种向往。它可以去掉真实之物的俗气,让它显得更有灵气一些。
〇 :发来的几个系列,有山,有松树,《独白》和《灵影》则是都有,从“选材”上来说,为什么对这些感兴趣?或者说,哪些东西会吸引你按下快门?
R :
我觉得是诗在召唤我,山、水、树都是诗
,太喜欢了,我的内心总是对这些景物有感应,很想走进它们,融入它们。然后合成一体,化为影像。
〇 :《灵影》系列中,有寺庙和僧人,是有相关信仰,还是天然对佛教/佛学有亲近感?有什么故事?
R :2015年机缘巧合我被一所寺院聘用去做摄影师,工作了半年,在此之前从未接触过佛教,也是在那段时间里对寺庙有了一些了解,僧人系列的片子都是跟着当时的感觉拍出来的,并没有深入去研究佛学,真的是一种机缘吧。
在寺院生活一段时间,慢慢对佛法有一些感觉,总体来说我觉得它是调节内心的一个过程。
人每秒的心念构成他的自我和一生,我们要从这些心念中超脱出来,但最终你会发现心念其实也不可得,没有什么可超脱的
。
故事当然有,一辈子都忘不了,就是在那里认识了我现在的太太,她是从外面去帮助寺院宣传文化的,她负责文化部,是我的领导。那是一段美好的山里时光。
〇 :在艺术上,受哪些资源/艺术家的影响?
R :我看的艺术类书籍少之又少,可以说对艺术领域没有任何研究,也没有刻意在这个领域找灵感,没有什么观念、画面存在脑子里,
什么古典、现代、当代,我都不知道,让自己空一点我觉得也不错
。
很多人看到我的片子会想起山本昌南,其实我很少看他的作品,看的几次也是偶尔刷到的
。可能我们内心里有一些相同的地方,所以影像里有相同的元素,但表现手法不一样。
西方摄影师我浮光掠影看过一些,没有深刻的记忆。郎静山对我有影响,我喜欢他的那种精神状态。
对我影响最大的人是大师奥修
,我喜欢看他的书,对我来说他也是真正的艺术家,他的语言太诗意了,而且充满力量,直击心灵。他的精神能量一直渗入我,也激发了我内在的一些潜能,可能这些也都融入在作品里了。
〇 :我喜欢你作品的其中一点,是高对比之下的光感,但我说不好它吸引我的点是什么,你能否简单说说?
R :在摄影这条路上这么多年,
我总感觉有一束光在指引我,让我不断走下去
。可能是这种感觉也会投入到我的影像当中,只要在合适的氛围里我都会去强化这种光感,
有光则灵
。
〇 :目前发来的作品中,能否单独抽出三四张,说说拍摄/创作背后的故事?
R :我拍照都是即兴的,和景物碰撞了就发生了,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现象,就像诗人作诗一样。我从来不提前准备好思路去创作一张作品,也不想通过摄影去讲故事。
〇 :平时做什么工作?花多少时间拍照?日常生活状态怎么样?
R :去年我们多了一对双胞胎,家里有3个宝宝,日常都是在家里陪小孩,浓浓奶香味。
拍照就是带他们出去溜达的时候随手拍的
,日常生活忙碌且充实。
〇 :最近在思考的问题,不管是否关于艺术。
R :最近一直在想经济大环境什么时候变好,然后想做一个摄影课。
〇 :在你现在居住的城市,你常去哪些地方?
R :我住的地方靠山看海,所以山海是最经常去的。
〇 :最近在看的书/电影。
R :很少看电影,会看奥修的书,陪孩子读绘本。
〇 :最近做过的一个梦。
R :晚上乱七八糟的梦太多了,不值一提。白天做的有一个,倒想记住,很喜欢杭州这个城市,就是想时机一到,在杭州造一座院子,带着老婆孩子去杭州生活。
更多作品
👇
灵影
独白
寻松
看山
〇
象外近期文章
大众人,女人,经济不理性人
李扬:点线入道。
艺术治疗体验沙龙|以碎片治愈完整——拼贴出你的内心世界
狂徒唱人曲,斯文人学大芬行画的高格调
范博文:不是奇观,依旧迷人。
声音尘封在古舟里,“颜色”大喘着出走了
杨俐:看见。
把艺术拉出圈外
你还可以在微博找到我们
@象外的象外
投稿邮箱
263419055@qq.com
在售好书,请点击阅读原文👇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轻触阅读原文
象外
向上滑动看下一个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{{{title}}}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